Alexa

拒絕漂綠!影響力投資規模上看 1.2 兆美元,林子倫:希望用投資改變世界

拒絕漂綠!影響力投資規模上看 1.2 兆美元,林子倫:希望用投資改變世界
撰文: 朱姵慈     分類:ESG投資趨勢     圖檔來源: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提供 日期:2023-10-18

2023年「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」即將於10月26日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舉行,今(18日)舉辦論壇前記者會,行政院發言人兼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特別出席致詞,他表示,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「113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」中,淨零轉型項目合計編列964億元預算,但能源轉型,公部門資金絕對不夠,希望用投資來改變世界。

 

2023年「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」由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(TIIA)主辦,今年的主題是「掌握影響力投資商機、決戰SDGs下半場」,來自美國、英國、歐盟、日本、新加坡及香港等地的國內外產官學研社領袖會齊聚一堂,為台灣指引決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下半場的關鍵策略。

 

「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」已經邁入第3屆,今年由中國信託金融控股、星展銀行(台灣)、國泰金融控股擔任永續共創夥伴,而安聯投信則擔任永續合作夥伴,共同推動台灣影響力投資生態系的健全發展。 

 

影響力投資規模躍升,SDG下半場將實現商機

 

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執行長吳道揆今(18日)在論壇前記者會時解釋與影響力投資與ESG的異同,比喻ESG是「門前雪」企業內部把可能的營運風險「清除」,而影響力投資如「瓦上霜」提供ESG解方,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,以創造積極且可量化的影響並產生利潤。

 

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執行長吳道揆。

 

吳道揆說,2016年到2023年,在SDG上半場創造了永續商機,創造了對永續商品、新科技、新投資的需求,聯合國為此做了研究「為什麼企業要參與SDG」並列舉十個理由,其中第一個是可以找到新的商機,再來是可以吸引到資源(人才、市場、資金),而現在是SDG下半場,是實現商機的時候,雙方都可以得到雙底線,投資報酬及社會效益。(你可能也想看:影響力越大,利潤也越大?一個投資者的覺醒...深入解析「影響力投資」

 

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資深顧問馬文玲提出,聯合國今年7月份公佈的SDGs17個面向,目前2030年能達到目標的只有15%,有48%已經落後,甚至有37%比2015年還退步,呼籲各單位共同努力以迎頭趕上。

 

馬文玲進一步表示,金融中介機構可以媒合供給方跟需求方,因此可以發現「深綠基金」、「影響力投資基金」引起關注,但缺乏足夠的數據是問題之一,台灣對投資標的的揭露和管理需要更多努力,當天論壇邀請到荷蘭及瑞士的投資管理集團,分享如何找到投資標的,又怎麼在缺乏數據狀況下,找到台灣公司作為投資部位。

 

台灣人壽代理總經理暨金融投資處總處長謝壯堃不諱言, 因壽險領域長期難以找到合適的國內投資標的,導致大部分壽險基金流向國外,強調壽險業要為土地做出貢獻是共同責任。

 

影響力投資規模化四大動能

 

論壇中,包括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(GIIN)、亞洲社會投資網絡(AVPN)及全球影響力投資執行委員會(GSG)都將參與並擔任國際推廣夥伴,和國內業者及專家共同深入探討──如何掌握影響力投資龐大的商機及擴大影響力投資規模具體的策略,從資產管理到家族辦公室最新的趨勢,到影響力的衡量與管理最新的發展,從歐美到亞洲到台灣的實務經驗,以及因應此國際潮流,建議台灣政策法規下一步的調適。 

 

本屆論壇邀請到 GIIN 投資人網絡長(Chief Investor Network Officer)Sean Gilbert 分享全球趨勢並探討台灣利基。

 

根據GIIN的調查,去年全球影響力投資的市場規模接近1.2兆美元,較上一次調查(2020年)成長63%,是永續金融中成長最快速的類別,這背後來自於2大驅動力:

一、新興世代的需求,特別是資產成長最快的X世代與千禧世代,他們認為追求獲利與理想並不相違背;二、私人資本的投入,在政府財政拮据下找到投資獲利的商機,也彌補了社會與環境所需資金的缺口。 

 

同時,以15年為期的SDGs已於今年7月1日進入下半場,距離預定終點2030年底只剩不到7年半的時間;回顧上半場,各國在政策法規上,只有部分啟動,效果不是很明確,企業也出現許多焦慮和反彈。 

 

在前述趨勢下,本屆論壇將深入探討台灣應如何掌握影響力投資規模化的四大動能,包括拒絕漂綠金融、影響力透明化、資本光譜總動員、前瞻性政策法規,期能引領市場資本、共創永續價值(Private Capital, Public Good),積極面對SDGs下半場的挑戰。 

 

規模化動能一:拒絕漂綠金融,「永續金融揭露規範」促動生態系健全發展 

 

本屆論壇邀請到歐盟兩家著名的資產管理基金經理人Mathieu Negre及Laura Bosch Ferrete來台灣分享全球最新趨勢,近年許多投資機構開始發展嚴謹的模型與工具,透過多元因子的指標及更透明化的流程,以具體測量指標來衡量影響力投資,這些創新之舉,源自於近年歐盟的「永續金融揭露規範」(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,SFDR),要求以統一的標準來揭露和審視金融商品的影響力程度,旨在剔除漂綠的金融商品。 

 

SFDR將永續金融商品分為三類,包括入門款的Article 6 ,泛ESG基金,或是淺綠基金; 基本款的Article 8,綠色基金,或真正的ESG 基金; 進階款的Article 9深綠基金,聚焦SDGs,或真正的影響力基金。

 

根據2023年6月的統計,後兩者Article 8與Article 9的規模已經超過Article 6,佔了所有永續金融資產百分之五十以上。其中Article 9 的佔比雖然還不到5%,但相較前兩者,幾乎不受近來市場劇烈波動的影響,已經連續兩年呈現資金淨流入的狀態,顯示國際資金持續且穩定地流入真正的影響力投資基金組合中。 

 

規模化動能二:影響力透明化,「影響力衡量與管理」成為永續發展的顯學 

 

前年聯合國「可持續發展目標金融組織」(UNDP-UNEP SDG Finance Standards Initiative)所制定的SDG Impact Standards,通過衡量、報告和驗證影響力來確保企業與金融活動有助於實現SDGs,並通過提供透明性和驗證來維護其公信力。

 

今年六月,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」(IFRS)所屬的「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」(ISSB)公布了「國際永續揭露準則」:S1「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一般規定」及 S2「氣候相關揭露」之後,讓影響力更透明的「影響力衡量與管理」已經成為永續發展領域的顯學。(你可能也想看:台版永續揭露準則2026上路!ISSB是什麼?一文解析永續揭露框架S1、S2準則條文

 

本屆論壇邀請到英國「社會投資顧問公司」TSIC創辦人趙舜茹(Bonnie Chiu)從「影響力衡量與管理」(Impact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,IMM)的角度,探討IMM面對的三大挑戰,包括(一)企業的影響力報告缺乏公信力(二)企業提出報告,卻沒有導入影響力管理(三)企業多傾向衡量正向的而非負向的影響力。 

 

規模化動能三:資本光譜總動員,從家族辦公室到資產管理基金缺一不可 

 

家族辦公室一直是全球影響力投資的引領者,始自洛克非勒基金會、福特基金會、比爾及梅琳達·蓋茲基金會等領頭羊。

 

本屆論壇邀請到「林書豪影響力投資基金」(JLIN LLC)總經理羅伯·金(Robert Kim)現身說法,有關他接受知名NBA球星林書豪的委託,成立以影響力投資為宗旨的家族辦公室基金,現正積極投資美國及東南亞的社會創新企業,例如Ascent Funding(依據學生學習成果貸款的網路平台)及Propel (讓邊緣族群可以輕鬆領取社會福利的網路平台)等。(你可能也想看:林書豪的影響力投資:低收入戶領補助下載App一鍵完成,背後藏龐大商機

 

去年8月,用來規範歐盟地區金融行業行為的法律框架「歐盟金融工具市場指導」(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,MiFID)出台MiFID II 新規範 European ESG Template(EET)更要求金融中介機構如資產管理基金等,在評估客戶的投資適合度時,必須考量客戶對永續投資的偏好,且必須提供相對應的產品滿足客戶對永續金融商品的要求。

 

此與前述SFDR相互呼應,再次說明資本光譜中幾乎所有類型的私人資本,包括追求影響力最大化的(如投資社會企業)到獲利力最大化的(如投資上市櫃公司),都投入了影響力投資的行列。 

 

規模化動能四:前瞻政策法規,引領更多私人資本投入SDGs發揮影響力 

 

政策法規的調適對影響力投資生態系的健全發展及SDGs的下半場至關重要,前瞻的政策法規可以促進私人資本加速流向永續發展的領域,例如提升資訊透明度建立防止洗綠的信任機制(台版SFDR、社會創新事業組織專法)、開放更多資金來源管道並引進創新的金融商品(混合型金融、按效益付費機制)、鼓勵成立SDG主題性(Thematic Fund)及批發性投資基金(Fund of Funds, FoF)等,均為目前台灣相關政策法規較為欠缺的,例如一系列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,比較著重綠能產業發展、ESG法遵及淨零排放的面向,而非針對達成SDGs目標。 

 

本屆論壇邀請到日本影響力投資生態系的領航者鵜尾雅隆(Masataka UO),也是從G8衍生出來的「全球影響投資全球指導委員會」(GSG for Impact Investment)大使,他將暢談日本的金融管理局(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)於2020年成立影響力投資小組(Study Group on Impact Investment)之後,為促進影響力投資生態系健全發展的重要政策法規的創新。 

 

本屆論壇於10月27日上午加碼舉辦一場邀請制的工作坊「以成果衡量影響力、實現跨界協作共贏:亞洲Pay for Success(按效益付費)及Blended Finance(混合型金融)發展趨勢」,邀請到新加坡「三部門協作顧問公司」TSA創辦人陳偉涵(Kevin Tan)分享全球、新加坡、香港等地如何運用創新投資工具。

 

例如,混合型金融(Blended Finance)、社會效益債券(Social Impact Bond)等,跨界協作解決社會問題的實務經驗,並與受邀的政府主管機關、贊助型及運作型NPO、企業ESG代表等,共同思考導入台灣的可能性。 

 

SDGs 下半場,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以具體行動回應 

 

在SDGs的下半場,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將持續以「引領市場資本、共創永續價值」(Private Capital, Public Good)最重要的3個條件—─市場、案例、工具為核心,透過消費者、生產者、投資者的覺醒,實現影響力投資「公益(社會及環境效益)」和「私利(投資合理利潤)」雙底線的理念倡議與實務經驗,具體行動包括下列五項:

(一)定期舉辦專題座談與國際論壇 (TIIF)

(二)成立台灣影響力投資學院/專業認證

(三)參與/貢獻國際組織 GSG/GIIN/AVPN

(四)發表台灣影響力投資生態系政策白皮書

(五)推動影響力衡量/管理/評鑑/標準。 

 

附註: 

根據「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」(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,GIIN)的定義,「影響力投資」為「有意為社會及環境造就正面的、 可衡量的影響力,同時也創造利潤的投資」,相較於「ESG投資」或「綠色金融」,同屬「永續金融」的範疇,但更聚焦於可以直接貢獻有助於達成SDGs的投資主題或解決方案(Contribute to Solutions),如氣候行動、綠能減碳、可負擔住宅、健康照護等,而非僅止於投資對利益關係人(Benefit Stakeholders)較為透明、友善及公平的公司或相關項目而已。 

 

論壇實體出席請點我、線上參與請點我

基金名稱(幣別)
一周績效(%)